主题: 偶然发现中学语文课本上一个错误的注释

  • 瓠山才子
楼主回复
认证版主认证版主
  • 阅读:81199
  • 回复:50
  • 发表于:2017/5/15 21:41:35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偶然发现中学语文课本上一个错误的注释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2页注释8:“赏赐百千强”(出自《木兰诗》),对“强”字的解释是“有余”,这是严重错误的。

造成这种错误解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注释者不注重古诗词对仗句的特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策勋”对“赏赐”、“十二”对“百千”、“转”对“强”。既然“转”是名词或量词,那么“强”字就一定是名词或量词。而“有余”是形容词或副词,显然与“转”字的意思不能形成工对。

二是注释者所读古书太少,不懂古人用字“通假”的贯例。
“赏赐百千强”的“强”字,其实就是“鏹”或“繦”的假借字而已。《康熙字典》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如下:
繦:又《玉篇》錢貫也。《前漢·食貨志》臧繈千萬。《廣韻》俗作鏹。繈、鏹音同義別,錢謂之鏹,以索貫錢謂之繈。
说得很明白,镪,就是古代的钱;而繈是指成串的钱。

以下再举古书中的例子进行证明:
例一: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繦百万。 (春秋·管仲《管子》-国蓄第七十三)     
例二:
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

以上两例中的“藏繦千万”,意思就是藏有“千万繦”(千万贯的钱)。《木兰诗》中的“赏赐百千强”,原意就是“赏赐百千繦”,或者变化一下顺序:“赏赐繦百千。”
例三:
“仍金绶而加宠,锡万镪以办装。”(《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三)
例四:
《左思·蜀都賦》:“藏鏹巨萬。”
例五:
“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三六·奢侈一)
上面三例中的“鏹”就是“钱”。

三是注释者不懂得“一声之转”的训诂学知识。

“钱”、“鏹”属于“一声之转”,因方言不同而造成。如果让甘肃省武威市的人用方言念“钱”字,听起来就是“强”的音,这就是典型的“一声之转”。
  
  • 送他如客
  • 发表于:2017/5/17 20:35:36
  • 来自:甘肃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首先赞楼主一个,不管怎样,有质疑、有求证,很严谨的态度。
楼主偶然发现的这个问题,其实语文界争论已久,不仅是当代。
除了楼主提到的这个解释,本句中的“强"字,主流解释还有:1.穿钱的绳索。2.英雄、豪杰。3.是”回“字的误写。这些解释都可以跟楼主一样,考证出若干证据来的。解释为”有余“,也一样,论据不会比你列举出来的少,所以也绝非“望文生义”。
其实,汉语言古籍中,这样的情况很多。对一个字词甚至某个句子,究竟怎样解释,各有各的理由,只好根据实际,综合权衡,权且采取某一种,只要不是没有根据的望文生义,不是弯曲就行。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古典的目的,不是考据,而是经典的传承、文学的熏陶、思想的滋润、人格的培养、情感的影响。个别存疑词句的准确释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无关,那是专业人员的专业研究范畴。就好比让学生学习基础数学是为了具备基本的数理知识和技能,并非一定要让其成为数学家一样。
编写用于国民普及的教材是非常严谨的工作,全国能够组织起来有权利、有资格编写语文教材的专家学者,并不多,远没有达到“好多”的程度。这些学者不仅大多学富五车、专业精深,而且在语言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上都颇有造诣。
所以,诚恳建议楼主,质疑学问和观点是很好的,但不要由此横扫一杆子,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就去贬低别人。
紧紧握手!
瓠山才子
瓠山才子: 说了一大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说。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还是坚持错误的观点。“强”字被错误的解释为“有余”的最早的人是谁,你根本就不知道。表面上看你似乎懂一点,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我再请问你:把“强”解释为“有余”的最早的人是谁?如果你回答不出来,就没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
2017-05-19 21:51:03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