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把嘉峪关新城古墓错断为魏晋的两个假证

  • 王者之风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管理员
  • 阅读:146545
  • 回复:28
  • 发表于:2017/9/12 11:37:15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把嘉峪关新城古墓错断为魏晋的两个假证

                                                                                     吴生贵(甘肃省嘉峪关市原市志办公室主任)

 内容摘要:两个假证把嘉峪关市新城古墓群错断为魏晋时期。

假证1:断言新城古墓群的墓主是晋朝灭亡时的中州流亡官员。历史事实是:晋末中州避难者未到过酒泉。

假证2:将一号墓原本竖写的镇墓文9、8、7、6四行头一格连起来横读,读出“甘口二口”,推衍出“曹魏甘露二年”。

关键词:果园—新城墓群   魏晋   假证


          20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嘉峪关市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甘肃省文物部门派遣考古工作者挑选新城古墓群中封土堆高大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注意到附近耕地边缘约二十公里长、一二公里宽的地带上有大量古代砖室墓存在,但是不知道这些耕地以东,原先是近千平方公里匈奴人放牧的沼泽湿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春季,霍去病率万骑到这里攻袭匈奴人。秋季这里被命名为酒泉郡。战争异常惨烈,双方死亡约一万六千人。七千多名汉军士卒牺牲。庞大的墓群往往是大规模战争的遗存。如果当时考古工作者知道这里曾经是水盈草茂的沼泽地,又想到霍去病大军与匈奴的鏖战可能发生在这里,他们是不会轻易把这个墓群断代为魏晋的。考古挖掘在“文革”中进行,那是个科学和知识不受尊重,又没有学术自由可言的年代。

考古发掘历时数年,发现了八座壁画墓,出土的四五百幅砖画,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运输、牧猎、农耕、祭祀、军事、丝绸贸易等内容的大量砖壁画照片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

    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正式将古墓断代为魏晋。受此影响,毗连的酒泉市果园古墓群也命名为“魏晋墓”。2001年,两个相毗连的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果园—新城墓群”,取消了“魏晋”的断代之说。但最近所闻所见的一些讲解词仍称其“年代为魏晋至唐代”。

    一件古董被看走眼,其价值会大打折扣,丝绸古道早期的一个大型墓群被错断了年代,会遭受什么损失呢?这是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假证1剖析:嘉峪关壁画墓的墓主不是西晋末年中州流亡官员

《发掘报告》第三章《墓葬年代和墓主人社会身份推断》中说:“到了西晋末年,当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刻,河西地区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定的。许多流民都到河西避难,尤其在洛阳失陷后,中州避难来者更多,因此,有理由认为,墓中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情况是符合的。”

这个判断来自《重修肃州新志·河西总叙》对《文献通考》的援引:“自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而轨遂割据累世……。 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徙者,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如此。”《文献通考》叙述的是河西概况,不指酒泉。它所依据的资料来自《晋书·张轨传》。《晋书·张轨传》对西晋末年中州避难者到河西的去向有明确记载:“及京都陷,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分武威置武兴郡以居之。”张轨在武威设武兴郡统一安置中州人士即流亡官员,不在武威以外的郡县安置,为的是便于就近监视和管控。

酒泉太守张镇是张轨政权最危险的谋篡者。“轨后患风,口不能言,使子茂摄州事。酒泉太守张镇潜引秦州(治在今天水市境)刺史贾龛以代轨,密使诣京师,请尚书侍郎曹袪为西平(治在今西宁市境)太守,图为辅车之势。轨别驾麹晁欲专威福,又遣使诣长安,告南阳王模,称轨废疾,以请贾龛,而龛将受之。其兄让龛曰:‘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龛乃止。更以侍中爰瑜为凉州刺史。”张轨的追随者竭力维护凉州政权。“治中杨澹驰诣长安,割耳盘上,诉轨之被诬,模乃表停之。”

张镇之弟张越实行另一套夺权计划。“晋昌(今瓜州市境内)张越,凉州大族,谶言张氏霸凉,自以才力应之。从陇西内史迁梁州刺史。越志在凉州,遂讬病归河西,阴图代轨,乃遣兄镇及曹祛、麹佩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

针对张镇兄弟等人勾结中州流亡官员夺权的图谋,张轨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1)昭告民众,制造舆论,戒严全境。“轨令曰:吾在州八年,不能绥靖区域,又值中州兵乱,秦陇倒悬,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但负荷任重,未便辄遂。不图诸人横兴此变,是不明吾心也。吾视去贵州如脱屣耳!”张轨的下属愤愤不平:“长史王融、参军孟暢蹹折镇檄,排阁入谏曰:‘晋室多故,人神塗炭,实赖明公抚宁西夏。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宜声其罪而戮之,不可成其志也。’轨嘿然。融等出而戒严。”

(2)一边派人进京上表说明真相;一边文武兼施,粉碎酒泉太守的篡权图谋。“武威太守张琠遣子坦驰诣京,表曰:‘刺史之莅臣州,若慈母之于赤子,百姓之爱臣轨,若旱苗之得膏雨。伏闻信惑流言,当有迁代,民情嗷嗷,如失父母。今戎夷猾夏,不宜骚动一方。’寻以子寔为中督护,率兵讨镇。遣镇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前喻镇曰:‘舅何不审安危,明成败?主公西河著德,兵马如云,此犹烈火已焚,待江汉之水,溺于洪流,望越人之助,其何及哉!今数万之军已临近境,今唯全老亲,存门户,输诚归官,必保万全之福。’镇流涕曰:‘人误我也!’乃委罪功曹鲁连而斩之,诣寔归罪。”

(3)厚贿南阳王司马模,借助晋室势力铲除入凉篡权的流亡官员。“模甚悦,遗轨以帝所赐剑,谓轨曰:‘自陇以西,征伐割断悉以相委,如此剑矣。’”借晋室势力诛杀曹袪。张寔“南讨曹袪,走之。张坦至自京师,帝优诏劳轨,依模所表,命诛曹袪。轨大悦,赦州内殊死已下。命寔率尹员、宋配步騎三万讨袪,别遣从事田迥、王丰率骑八百自臧姑西南出石驴,据长宁。袪遣趜晁距战于黄阪。寔诡道出浩门,战于破羌。轨斩祛及牙门田嚣。”

(4)以人力和物资换取晋室对张轨割据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张轨“遣治中张阆送义兵五千及郡国秀孝贡计、器甲方物归于京师。”“晋室光禄傅衹、太常挚虞给张轨写信,告诉京师食品和物资匮乏,张轨立即遣参军杜勋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晋怀帝司马炽派遣使者进拜张轨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霸成候,进车骑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张轨成为西凉政治地位最高的人,是实现篡权阴谋的最大障碍。王弥率众逼近洛阳,张轨派三位将军率兵五千作出保卫京都的政治姿态。

(5)对陆续迁入的中州避难者进行身份审查,拒绝奸佞险恶者进入凉州。“令有司可推详立州已来清贞德素,嘉遁遗荣;高才硕学,著述经史;临危殉义,杀身为君;忠谏而婴祸,专对而释患;权智雄勇,为时除难;谄侫误主,伤陷忠贤;具状以闻。”凉州的社会上层人士十分拥护张轨对中州避难者采取的审查措施。

(6)镇压流亡官员勾结地方势力对割据局面的破坏。秦州流亡刺史裴苞与东羌校尉贯与相勾结,扼踞险隘,切断凉州与晋室的联系。西平王叔与曹袪余党麹儒等劫持前酒泉郡福禄县令趜恪为主,控制太守赵彝,与裴苞相呼应。张寔迴师征讨,斩趜儒等。左督护阴预大败裴苞,裴苞逃窜,被张寔所杀。

(7)驱逐暗中鼓动篡权的中州流亡者。张寔前一次讨伐麹儒时,“徙元恶六百余家”,将暗中鼓动谋反的中州流亡者驱逐出河西。凉州治中令狐浏曾建议:“驱除恶人,就象农夫锄草,要连根拔除。使其以后不能再生。应该把他们统统驱逐出去,以绝后患。”张寔没有采纳令狐浏的建议。麹儒再次叛乱,张寔进兵,斩草除根,诛杀了麹儒等,清除在凉州居住的中州人士。

(8)派兵阻止企图入境夺取凉州政权的流亡贵族。晋建兴三年(公元315),愍帝司马邺去世。南阳王司马模之子司马保自称晋王,打算利用凉州张寔的势力称帝。张寔派兵打着“保护”司马保的旗号,前去堵防他进入河西。“寔以其宗室之望,若至河右,必动物情,遣其将阴监逆保,声言翼卫,实御之也。不久司马保去世,其众散奔凉州者万余人。”这万余人绝大部分是贫穷百姓,不可能自携大量钱财,在没有地方政权保护的情况下,到酒泉营建自己的坟墓。

(9)消灭威胁凉州政权的最后一批中州流亡者。客居凉州的京兆人刘弘为谋取政权,宣传歪理,在山洞中燃一盏油灯,用镜子把灯光反射出来,以此惑众。有千余人接受了刘弘的邪说。在刘弘的蛊惑下,张寔身边的侍卫人员都成为他的追随者。张寔帐下阎沙、牙门赵仰是刘弘的同乡。刘弘宣扬说:“上天赐予我神玺,我应该作凉州王。”阎沙、赵仰迷信刘弘的邪说,与张寔手下的十余人谋杀了张寔,拥戴刘弘作凉州王。张寔提前得知了他们的阴谋,捕杀了刘弘。阎沙等人不知刘弘被杀,当夜杀害了张寔。张寔的弟弟张茂摄州事,诛杀了阎沙及同党数百人。自此,进入河西谋篡的中州流亡官员被清除。

历史事实证明:果园—新城墓群的墓主不是晋末的中州流亡者。断言西晋末年洛阳失陷后大批中州流亡官员到酒泉寄老埋骨,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臆说。

张轨在凉州执政十三年。临死遗言:“素棺薄葬,无藏金玉。”张轨的遗言证明,晋末河西未曾修建豪华砖墓。

假证2剖析:对一号墓的镇墓文竖文横读,蓄意制造虚假的断代依据

《发掘报告》第一章《墓葬综述》〉之“陶壼B型”条,离开对陶壶的记述,转向对镇墓文的探讨。如图1所示,镇墓文残文的平面图示被奇怪地分置在25页下端和26页上端。

按照排版常规和阅读方便的需要,镇墓文残文应安排在一张图上。拆开分排在两页上,只能起模糊镇墓文竖写格式的作用,为在下文《墓葬年代的推断》中对竖文进行横读埋设基础。把拆开的镇墓文残文平面图示按原貌拼在一起,镇墓文完整书写格式如图2。

镇墓文从右到左共9行。据徐吉军先生《中国丧葬史.秦汉时期的丧葬》关于镇墓文行文格式的论述,左起第一行的3个“口”是“镇墓文”三个字,第二行10个“口”是朝代、纪年号、干支、月日。古人在木(竹)简上的著文形成的书写格式,怎么会在一个镇墓瓶上毫无理由地改变规则,由竖写变为横写呢?答案不言自明。

图1:布置在25页下端和26页上端的镇墓文残文平面图示照像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2:一号墓镇墓罐朱书残文平面图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发掘报告》将镇墓文第9、8、7、6四行顶端的甘、口、二、口横连起来,读为“甘口二口”。然后进行了以下推衍:

“现在对这三组墓葬更确切的年代,再作进一步的推断。 第一组墓葬的一号墓,出土一件朱书陶壸,开头可见‘甘口二口’数字。根据各地镇墓罐的行文规律,开头部分往住书写年号,因此‘甘口二口’,可能正是书写的年号。查汉至南北朝‘甘口’年号的,计有:

一、西汉宣帝甘露(公元前53年至公元前50年)共四年。

二、  曹魏高贵乡公甘露(公元256年至公元260年)共五年。

三、 孙吴乌程候孙皓甘露(公元265年至公元266年)共二年。

四、前秦苻坚甘露(公元359年至公元364年)共六年。

以上四个甘露年号,第一个是在西汉,时代太早,从出土的货泉也可否定。而第四个甘露年号,一方面是时代稍晚,另一方面是当时河西尚属前凉,前凉虽有晋王朝年号者,但不用苻秦年号。第三个孙吴甘露年号,时代虽相当,但当时河西属于曹魏,不可能采用孙吴年号。而第二个年号不仅时代与墓葬年代相当,而且河西地区在三国时期,正属曹魏。再加于第一组墓葬相对来说,保留东汉晚期因素较多,说明第一组墓葬应属曹魏时期。而一号墓也可确切推断为曹魏甘露二年的墓葬。” 

《发掘报告》看似严密的推理过程,隐藏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是偶然疏忽?还是有意造假?读者自有明断。(正文完)

① 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联名发表。编著 肖亢达,摄影 张宝玺。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② 见《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73-74页。

③ 见黄文炜撰、吴生贵等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重修肃州新志校注》38页。

④ 引文均见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晋书.张轨传》2223-2231页。

⑤ 见《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74页。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