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读书心得】“绕朝策”之“策”究竟是“鞭子”还是“话语”?

  • 瓠山才子
楼主回复
认证版主认证版主
  • 阅读:9972
  • 回复:2
  • 发表于:2019/3/18 19:06:54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绕朝策”之“策”究竟是“鞭子”还是“话语”?

《文心雕龙·书记》中,在论述“策”这一文体时,引用了《左传》中绕朝向士会赠送马鞭的典故,即“绕朝赠士会以策,……辞若对面”。注解的人错误地理解了刘勰的意思,以为是绕朝赠给士会的“策”,并非物质之“马鞭”,而是语言之“策书”。这是直接采纳了服虔的解说(《左传》文十三年《正义》曰:“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而杜预的解说是:“策,马挝,临别授之马挝,并示己所策以示情。”(按:杜说基本正确,但没有提出“谐音”之用,是其失误。)
《文心雕龙义证》“范注”说:“窃疑彦和此文有二误。士会仓卒归晋,绕朝何暇书策为辞(此说本《正义》)?其误一也。下文云:‘详观四书,辞若对面。’案《左传》既不载其文,彦和从何详观?其误二也。杜预训‘策’为马檛,义优于服虔。”
“范注”认为刘勰有二处错误:其一,士会仓卒之际急着回晋国,绕朝没有时间给他写“策书”;其二,《左传》没有记载绕朝策书的原文,刘勰是从哪儿看到的呢?范注认为杜预解释为“马鞭”比服虔解释为“策书”更优。

其实,服虔的“策书”(书面语言),杜预的“马挝”,都有偏颇之处。实际情况是,绕朝在赠给士会马鞭的同时,也给他赠送了一句非常要紧的“策语”(警策之言,既是警告,又是鞭策),这两句话就在《左传》中:——
“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晋国人用计谋从秦伯手中将士会(高级谋士,晋国人怕他留存秦国,一旦被秦伯重用起来,将威胁到晋国的发展利益)骗走,只有绕朝冷眼看穿了他们的阴谋,而秦伯等人被蒙在鼓中。绕朝的计谋再高明,而秦伯并不采纳。所以,在士会即将回晋国之际,他给士会赠送了一根马鞭,并警告他说:“你们不要以为秦国没有能人,看不出你们的计谋,我的计策正好不被秦伯采纳罢了。”言外之意是,如果秦伯采纳了绕朝的计谋,扣留或者重用士会,不让他回晋国,那么晋国人的阴谋就全部破产了。

记得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表面上是送给即将离别的朋友一枝“柳”,其实表达的意思是谐音字“留”,在赠柳的同时,还有“留言”。这个习惯,与绕朝赠“策”并赠“言”同出一辙。
绕朝表面上给士会一根“策”,实际意思是说:“你看,我有的是‘策’(攻破你们晋国人阴谋的策略)”,而随后实际上说出的那句话,更有一种警告的意味:“不要以为我们这儿没有能人治你们了!在以后,如果我的计谋被采纳了,你们还会有苦头吃!”其实是在警告士会,你这次侥幸逃走,算你幸运。到了晋国以后,请不要再耍小聪明做侵害秦国利益的事了,我有的是“策”!
可以说,绕朝之“策”,是双关之“策”,而物质的“马鞭”只是借用而已,不是重点。就像赠别时的“柳”,只是取其谐音“留”而已,“柳”本身与“离别”毫无关系。

杨慎《升庵文集》卷四十三中说“今以为鞭策,非也。”并举出李白的诗句“临行将赠绕朝鞭。”说这是“诗人趁韵之误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查看一下唐诗中有关“绕朝策”的引用,要么是指“马鞭”之策,要么是双关之“策”。今试举数例如下:——
唐杜甫《别苏徯(赴湖南幕)》诗曰:“赠尔秦人策,莫鞭辕下驹。”这句话表面意思是说,我赠你一条秦国人绕朝的马鞭子,你可不要用他策打驾车的马驹哦。然而,其言外之意是很深刻的,意思是,你(苏徯)富有士会一般的才华和谋略,你要到湖南幕府中去供职。但请你不要忘了“绕朝赠士会以策”的故事,要用“秦人策”经常鞭策自己,为朝廷的统一而建功立业,可千万别急着“快马加鞭”别有异图。可以说,杜甫的这句诗,已经颇具春秋的“微言大义”。
唐高适有诗曰:“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送浑将军出塞》)这里的“策”,还是双关之“策”。
唐李白有诗曰:“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这里的“策”,诗句的意思是“策略”,但所引用的典故本身,还是指“马鞭”。
以上例子说明,唐人心目中的“绕朝策”,还是符合绕朝本人的意思,亦即双关之“策”。

再回到本文开头所引《文心雕龙》那段话:“绕朝赠士会以策,……辞若对面。”这里的“若”字非常重要。有人理解为,绕朝赠送给士会马鞭,并警告他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这应该就是当着面说的话,为什么“辞若对面”呢?
其实,绕朝早就看穿了晋国人的阴谋,多次劝谏秦伯,而秦伯不听。在士会即将回国之际,绕朝派手下人给士会送了一条“策”,并带了一句要紧的警告话。所以刘勰下了一个“若”字,是说这“策言”就跟当面说的一般。

纵上所述,“绕朝策”之“策”,表面上是“马鞭”,实际上是“警策”,是以谐音表意的典型例子。刘勰的理解完全正确,“辞若对面”,只见高明!李白的“绕朝鞭”也没有错误,因为李白知道双关之“策”,所以引用时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寄意深远。
  
  • wbid1147478862
  • 发表于:2019/7/17 14:44:31
  • 来自:天津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读书求解,不放过一字。此读书郎之谓也。
瓠山才子
瓠山才子: 多谢鼓励! 我要争取把自己打造成一枚真正的“读书种子”。
2019-07-24 12:32:27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