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东北话

  • 酒钢力量
楼主回复
  • 阅读:2978
  • 回复:4
  • 发表于:2010/9/28 19:54:29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中秋假日,忽然想看看《三枪拍案惊奇》,还一直没看过呢,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如果和别人交谈起来,没看过这部曾炒得很火的片子,就可能被视为老古董、不关注现实,造成和一些朋友、工作对象沟通上的不便。      从网上看完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东北话。小沈阳说东北话,丫蛋也说东北话。那么亲切。
      感觉东北话亲切,由来已久。
      最主要的是因为我的大学四年,是在东北的美丽海滨城市大连度过的,我的母校东北财经大学是全国招生,但东北生源居多,校、系领导中,东北人也多。我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往返途经地区、实习单位,也主要是东北。东北人以其厚道、豪爽、热情、率真,带给我很多很多快乐、轻松。
      所以从那时,直到现在的20年岁月中,我结交了不计其数的东北师长、朋友,例如母校的孙佐军教授、校友工作部的小师妹;黑龙江的盈怡姐姐、李锐大姐、哈尔滨小戴、美丽的小张、巍山;吉林张树斌、陶立春、兰天大哥;辽宁孙伦熙、二哥孙健、老七英雄鲁、大姐谭公、好友红儿。还有在石家庄工作的师弟吉林省籍的李景鹏等。有的都可以称得上铁哥们儿、铁姐们儿,情同亲兄弟姐妹。东北话也一直回响在我的生活中。
      最早接触东北话,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方先生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平原枪声》等等,老人家好像是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讲评书娓娓动听,就是用的东北味鲜明的普通话。
      这些年来,东北小品(赵本山系列、黄宏系列、潘长江系列)、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乡村爱情系列》、《闯关东》、《圣水湖畔》、《刘老根》、《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流行开来,东北二人转也走进了湖南长沙的田汉大剧院、河北石家庄的一些综艺节目,连赵本山和宋祖英都在联袂演出,所有这些,都使得东北话广泛传播。刘兰芳、赵本山、潘长江、何庆魁、高秀敏、阎学晶、那英、孙悦、艾敬、殷秀梅、王刚、师胜杰、雪村等众多东北演艺人士,马俊仁、王军霞、杨阳、傅玉彬等体育界明星,广为人知,也时时刻刻在传播着东北话。
      耳濡目染,加上东北话所依附于的东北人的品格特征,东北话就越来越流行、深入人心。


  
  • 陌上飘血
核心会员核心会员
  • 发表于:2010/9/28 21:30:49
  • 来自:甘肃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
(0)
(0)
  
  • 苹果色拉
核心会员核心会员
  • 发表于:2010/9/28 21:39:02
  • 来自:甘肃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是呀,大连人说的话跟东北话完全不同啊.感觉只有大连话不像东北话,倒是很像山东话。
(0)
(0)
  
  • 生活
  • 发表于:2010/9/28 21:59:27
  • 来自:甘肃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苹果色拉 发表于 2010-9-28 21:39:02 :
是呀,大连人说的话跟东北话完全不同啊.感觉只有大连话不像东北话,倒是很像山东话。

辽宁话,一个地方一个味,可黑龙江跟吉林基本上说话一样,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0)
(0)
  
  • 装点关山
认证版主认证版主
  • 发表于:2010/9/29 0:25:54
  • 来自:新疆哈密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焦点 发表于 2010-9-28 21:59:27 :
引用:原文由 苹果色拉 发表于 2010-9-28 21:39:02 :
是呀,大连人说的话跟东北话完全不同啊.感觉只有大连话不像东北话,倒是很像山东话。
辽宁话,一个地方一个味,可黑龙江跟吉林基本上说话一样,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很简单,辽自夏商就有因战乱而流落的华夏民族聚族而居,秦汉等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均至辽境内拱卫,交通不便的古代,自然是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口音。加上清康熙后因移民实边或内地饥荒各阶段的“闯关东”,辽宁是必经之地,自发的聚散地存留了各地移民原有的特色。
    吉、黑原住民主要为满、达斡尔等通古斯民族,汉民稀少。清咸丰后因沙俄对东北的不断侵略,迫使清王朝开禁“龙兴之地”,拆掉“柳条边”,移民实边。清咸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至民国9.18事变,以鲁、直、热、晋、豫等北方饥荒流民为主的“闯关东”成为了一种常态。各地移民自辽宁中转后分散北上,相互交流融合。加上吉、黑改与内地实行相同的州府道台“流官”制,在“北方官话”的推动下,晚清时期,与北京官话(注:不是北京地方话)最接近的带有东北大风雪硬爽气质,并略带倒吸寒气口吃调的“东北话”就此形成。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