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浅谈《西狭颂》的书法艺术

  • 燕鸣湖
楼主回复
论坛元老论坛元老
  • 阅读:4757
  • 回复:0
  • 发表于:2013/3/31 17:45:09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姚 克 诚




一、《西狭颂》摩崖石刻现状
  《西狭颂》与《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全名《武都太守漢陽李翕西狭颂》于后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晚《石门颂》23年,早《阁颂》1年,镌刻于今甘肃省成县抛沙镇东营村,海拔1200米的天井山与对面单山相对峙形成的鱼窍峡中的一处崖壁上,碑下有深渊,俗称“万丈潭”,当地传说曾有黄龙从潭中升天,也称“黄龙潭”,《西狭颂》因此又称“黄龙碑”。崖面题字高约220厘米、宽约340厘米。正文共20行,每行20字,第20行有摩崖颂碑完成的年月日,共385字。主要记述李翕出身,家世、籍贯、德行、修路过程,以及对其功绩的颂扬。正文中间正上方有“惠安西表”题额。正文的右侧有线刻《五瑞图》,有黄、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承露人6幅画像,是非常罕见的東漢画像石,被誉为“画中的珍品”,(见图。左方排列着参与西峡阁工程的官吏的姓名,共12行,其中第10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记载的成县人仇靖,为《西狭颂》的撰文、书写者(见图)。这是历代石刻中,有作者署名的最早的一例。
北宋到明清的金石界巨擘,涉足于《西狭颂》者凡30余人,自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后,明清时期的近40种金石著作中均有记载。可惜基于山水阻隔,长途艰难,亲临《西狭颂》故地者,却寥寥无几,由于失之察访,仅凭拓本立论,而拓本又有良莠之别。因此,诸家著录中,难免见仁见智,其说不一。清代的吕世宜针砭云:“缺乏骨气,平板缓弱”。方朔评道:“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高古”。杨守敬则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梁启超言其:“雄迈而静,汉隶正则也”。
《西峡颂》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其碑面向内凹进,上有天然石龛遮掩,崖面坐阴,相隔不足20米的单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润。故《西狭颂》崖面风吹不着,雨洒不着,日晒不到,加之地处偏僻峡谷,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人迹罕之,崖面陡峭,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锤拓难度很大,虽经1800年之久,碑文等完好无缺。1982年修起碑亭和铁栅以作保护。近年经政府修葺、曲经通幽,栈道悬壁,古亭护于崖前,铁栅栏阻人进前,但观瞻碑文无碍。并不是讹传的“碑石几经刻洗,已貌存神遗”,而是古碑神采依旧照人(见图《西狭颂》碑亭、《西狭颂》远眺、原碑刻局部照片)。公元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狭颂》书法艺术特点
我生于成县,在成县工作18年,幼时春游常结伴去鱼窍峡观瞻《西狭颂》,略知其名扬海内外,然未悟其精妙。少小爱涂鸦,习书二十余载后,楷草之余习读《西狭颂》时爱不择手,闲暇之余临习不辍。在外工作二十余年,偶回故里必去探访《西狭颂》。临《西狭颂》20多年,偶有所得(1997年就读中国书法协会研修班时,摘录《西狭颂》临习作品得到钟明善先生肯定,并于2001年10月在《书法报》刊出)。甲申初冬,陪杨坤炳(《书法报》原副社长),张和平(《书法报》编辑部主任)两位先生驱车踏访《西狭颂》,沿途得二君点拨,灵犀顿通。深悟临书先求工,再求奇之理。以手头最佳拓本复印,每字剪开,按偏旁部首再集中。临习中寻求规律和特点,每天用6小时临习6——10字,每字均临书在16——20遍,临新字前,先温临前一天临过的字,笔画变化,结体特点谙记心中,做到了字在其心,瞑目字形现的境地,临写力求字形字貌完全相似。2004年11月至2005年7月完成了《西狭颂》全文385字的临习。后用二天时间按原大临创了六尺对开四条屏《西狭颂》,做到了原帖原貌,又兼顾其神(见图临习《西狭颂》四条屏)。临习中甘苦自知,心得颇多。
(一)、《西狭颂》的字形特点
《西狭颂》共由385个字组成,以字形分类,形字约占79%。横长的占16%,竖长的占5%。所刻字体的大小,约有910厘米,在汉隶中算是大字了。因为总体是方形,横画与横画之间间隔宽大些,所以文字显得既大又清晰明朗。如:“造、进、远”这三个字都是在“”字的中央写下它的偏旁“云、冠、诈、驻”这几个字,使人看去真象建筑物一样笔直地竖在那里。“”字的土字不写在口的正下边,而是稍向右挪,表现出有趣的造型。“”“”二字也有同样的效果。《西狭颂》中,作为汉代隶书有些字是变了形的。例如:“长、继”“幼、以”等字,某些部分是篆书的笔画,还有“无、稔、人”等字,传统木简文字的风格和笔致也散见其中(见图)。
《西狭颂》有些字的变形和简化是独有的。“”的偏旁用“”“烧”字的偏旁简化为“”,“悦”字的“”形状与“”字偏旁相同者,以及“厚、强、财、致”四字的结构在其他碑中未见(见图)。
(二)、《西狭颂》的笔画特点
《西狭颂》的横画,以方笔为主,通常以藏锋入笔,收笔时不下按,出现波磔时稍稍用力并以细笔徐徐挑出以控制波势。从“三、古、西、而、五”五个字的起笔来看,都是开始用短笔竖加在横画,然后向右送笔,本来是一横画,又加上了波磔之外的装饰。起笔相似的如“面、下、高”等字,还有“之、造、道”等字的最后一画也有一短画。《西狭颂》的竖画都是垂直的,但“创、斯、骑、阿、千”等字的偏旁,带有波势的竖画既保持了字体的平衡,也显得更为灵巧。(见图)。
《西狭颂》横画全用直线,是水平的,竖画是垂直的,加上相等的间隔组成文字,这样自然整体就变成方形。字形端正并不会令人有压抑感。如:“押、诈”等字其偏旁结构大小的组合很奇特。“于、乃”原是直线的,也写成了弯曲的,“”字左边斜画部分也写成了直线,“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弯曲的,这也是遵循了隶书的特色“波势”。还有即使用直线,只要有波势的意识,波磔也会自然形成。如“”二字下半部,笔尖一挑就像切削一样,波磔就垂直的立起来了。“”二字是在短横出现波磔的,好似整个字体的骨骼放在一个方框中,只有波磔部分向框外探头一样。(见图)
《西狭颂》的点也是藏锋笔法,其写法各种各样,有逆笔向下的、横挥的、斜挥的、向上钩的等等。“”四个点起笔很小,收笔很大,大小不同,挥向也不一样。如“”字的“”,“清、渎”的“”从左向右用力点出,远看成放射状,“”的雨字头,“”字的旁点都是垂直的横画为中心,左右用了腕力的(见图)。
《西狭颂》多用篆书的造型。以曲线为主体构成圆形字体,“”最为突出。没有直线的“”头的字。如“害、容宿”等字都以曲线为基调,“”字的右旁,“”字的中下笔画也用曲线处理(见图)。“”字也是以曲线构成,整个字体的轮廓形成了圆形,左捺右撇似已跨出圈外,给人以宽松悠闲的印象。“”字完全按照篆书的造型,强调了横画、竖画向外弯曲,整体又似圆形。如“”字的左右两画向外对峙,与此相连的横画也似有些弯曲。“”,整体不成圆形,但其他部分也以和幺的曲线同格调的点画构成了全体。“”字的力旁也是一笔有力的曲线。“”有篆书遗风,令人产生怀古情绪(见图)。
《西狭颂》的波磔不太显著,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捺和斜画,如:“”等字由直线笔画构成的字形,其笔法已与楷书相近,虽短短向上一挑而已。其它波磔则是在方直与圆曲两个相对立的笔法混合时和两者相调和时产生波势。如“”等字,波势上出现在最后一画。“”字的口略呈圆形也是为了与横画的波势相呼应。“西”字则是口的横画有波势,“”字的直线的回与第一画的横笔呈同一步调,可是这三个字都是把口字结构放大,使得第一画的起伏并不令人注目(见图)。再看看3个“”字、9个“”字、9个“”字、7个“”字和5个“”字,加以比较,就可以体味《西峡颂》中由波势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书法意味来了(见图)。
(三)、临《西狭颂》应注意的几点 
临书《西狭颂》时有些字的横画,如“”等字,怎么也写不出来与其形体一样的习作,常令人感到困惑,我临摹体味出,这一笔画的书写,首先打上一短线,然后沿着这条短线引出而成一横画。“”和“”字的左下角的一笔,也先打上另外一画而成。否则,很难书写成功。
临习其它碑帖文字时,从起笔到收笔总有迟速之分。但是在《西狭颂》中,横画或竖画中间部分有变粗的,腕力也可变换,然运笔的速度大体是匀速的。我体会到运笔慢些,笔力沉重些,才可体现出其厚重有力的味道。
书写隶书不少人惯用长毫,我二十多年临习中用过不同种类的笔,但得心应手的是中兼毫,书写中运用中锋很自如。临习熟练之后也可以用纯羊毫,它比之兼毫,线条更易于变化,笔锋容易扭动,钩、挑更加自如。用墨以普通浓度最理想,浓墨不宜,清墨、淡墨也可试试。
以上粗浅之见,乞方家哂正之。





燕子楼前落叶飞,鸣廊秋雨谢蔷薇。湖光山色凝眸望,到处佳人舞丽晖!--瓠山才子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