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我的梦——嘉峪关

  • guest8075306
楼主回复
  • 阅读:1473
  • 回复:0
  • 发表于:2013/12/8 12:52:18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的梦,中国梦,美丽中国行系列丛书《从塞北到江南》节选

作者:朱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

嘉峪关

     这是一段风骨,一段似曾相识的情怀。

                                     ——题记

说实话,从兰州到嘉峪关,我并不认为这段路程有多好走——晚8点上的火车,要到次日早上6点才能到达。十个小时的车程,又是夜车,无法欣赏沿途的西北风光,无聊得很。便赶着熄灯前,写《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感悟,灯光有些昏暗,但对于感悟这本关于藏传佛教的书,却是一个很有feel的环境。一家三口,三张票都是中铺,其中两个对面挨着,与另一个并不在一起,父母需要照看行李,我便一个人单独睡。可刚躺下没多久,肚子就很不给面子地疼了起来。最后用手机上网浏览了一些文字,转移了注意力,这才昏昏沉沉睡去。那时,大约已12点了。

睡得并不踏实,5点多便自己醒了,脑袋昏沉得很,我甚至怀疑昨天夜里到底有没有睡着。也根本不记得预报说今天早上嘉峪关会有雨,而且只有16度。我穿着从兰州上火车时的五分裤和短袖便迷糊地下车出站。

刚刚来到出站口,一阵稍挟湿气的凉风顺着袖口和裤管呼啸而入,袭击了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肤,透心的凉。吹得我一个激灵迅速清醒过来,这才看清了眼前的景色:头顶的蓝天很干净,正向这片大地洒下雨露;风是典型的“西北范”——带着丝丝冷意,吹得十分凌厉,绝无半点拖泥带水的感觉。嘉峪关与兰州不同,看上去有棱有角,边关味道很浓重。再加之这样的天气,又平添几分冷冽,不知站在城楼上会不会有傲视苍穹的感觉。

换了长裤,加件外套,在景区门口选了一条蓝色的很有边塞风味的长披肩,压下心中的小小激动,挤到导游身边,这才算真正要上嘉峪关城了。

路两旁,是左公杨与左公柳,顾名思义,是左宗棠当年栽下的杨树和柳树。看着这两排躯干笔直的树,我着实在心里赞美了一把。真不愧是边关的树,每棵树都如同一个哨兵一样,站得笔直有气魄,就连依旧垂着绿丝绦的柳树,也没有了中原的柔美,在边关,巾帼不让须眉,这垂柳也不让白杨啊!百余年过去了,左公栽的杨柳,身姿没有懈下一星半点。如今,尽管这已不是边关,尽管这里不再金戈,但是那份边塞的威严,还依旧留存在这两排无言的树中,禁受住了百年风霜。

边关的意味已十分浓醇,这时,嘉峪关城墙适时地出现在视野中。城墙很厚实,也很朴实,外面有厚厚的黄土包裹,却已然不平整,许多外层的泥土都脱落下去,墙面显得凹凸不平。每隔一段城墙就有一座小城楼,再一段城墙,再一座小楼。不知走了多少段墙,过了多少个楼,导游停下了脚步,让我们看着眼前这座城楼。我仰望上去,观望台十分之简单,就是两根柱子,上面支一个顶子,中间挂着一方牌匾。那两根柱子先前定是红色的,应该是那种喜庆的大红色。可如今,我看到的是风吹日晒雨淋之后留下的有些发白的黯淡粉色,大块油漆脱落留下了点点白斑。这两根柱子之间,有一方极大的斑驳了的木牌匾,上书四个苍虬大字——天下雄关。城虽旧、柱虽暗、匾虽驳,可就是这四个有力的大字,使这座小小城楼焕发无尽光辉。它昔日的威风,依然彰显在世人眼前,它苍老的庄严,谱下旧日的华章。

 这才仅仅是外城,便已现足了气势,那作为核心的内城,又会是怎样的?这戈壁上的明珠,到底如何才是她的真面目?嘉峪关果真很冷,从下火车到现在,温度变化并不大,只是晒了一些,却没什么实在温度,此时,吹来一阵风,竟有些许熟悉的感觉,恍惚间觉得城内有一些东西在召唤,似乎在等我去看一看,我也被这想法吓了一跳,晃晃脑袋,只当是小说看多了兼昨晚没睡好,把披肩调一个自在的位置,看导游举了旗子,我立马抬腿,向内城走去。

    可能是真的没睡醒犯迷糊,居然不记得进了城门,首先看到的应是瓮城。以至刚踏进这压抑无比的瓮城时,我怔住了。四周高高的城墙将我夹在中间,虽然空间很大,可给我的感觉却是压抑狭小,似乎喘不上气,这是心理与气场的压制。如果时光倒流,我所处的地方是敌兵,城上是弓手,甚至滚水热油,抑或巨石之属。此时身临其境,我不禁缩缩脖子跳跳脚,实在不敢想象当年的真实场面。这片猩红的沙土地,我有些不敢也不忍再站立。心里一阵颤抖,不过很迅速地平定下来。仗从来不是士兵想打的,可他们却是用来牺牲的,他们永远是最无辜的那一个。对于历史来说,这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历史就是这样,两个人的对弈,被吞掉的总是棋子。有的棋子势必用来填充历史,若是棋子们看得开,那些位高的下棋人,迟早也会变作一把灰土,也会同他们一样化作历史的沙粒,沉淀在黄河里。昨天在黄河边,我掬起的半捧沙砾中,都是昔年棋子吗?还是有一个少见的下棋人?我不会知道,因为看在我眼中的是——都是没有半点区别的沙……

    上城墙并不是如我平时所想的那样简单,可以三步并两步很快捷又很拉风地就能站到城头。那阶梯实在很陡,而且很长,也十分的不好走。等我上到城头时,双腿已是不自在了。不得不感叹,边关虽壮美,但条件的确要比内地艰苦得多,再想想曾经以那么快速度上来这阶梯的战士将领们,到底什么样的苦对他们来说,才能叫做苦呢?

    上了城墙,视野便被极大地开阔了,四面城墙围起来是一个很长的距离,我慢慢走着,并不着急,生怕落下一处景色。一眼望向中原的方向,看到的只是茫茫的戈壁滩,飘着大朵白云的蓝天以及天地相接形成的一条际线,最多还有几丛贴着地皮的骆驼刺,风儿一吹,摆动地极其微小,此外再无他物。骆驼刺上尖尖的小刺,是足以刺破骆驼的嘴的,但是骆驼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它当作食物,因为戈壁滩上不会再有其他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活在边关,很难!戍在边关,更难!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旅游有一个十分的好处,就是思维天马行空,真实的感知中带了几分难能可贵的虚幻。昔日里,那些在城头夜巡的哨兵,走过我所站的地方一定会放慢脚步,多看一眼关内的方向,多在心中对老母道一句不孝,多在心里疼一疼正在给一双儿女哺乳的娇妻。再想一想,儿时下河摸鱼的日子,再念一念家乡那十里飘香的桃花林。多想一次,便记深一分,谁又知道,明天望月伤神的征夫中,还有没有自己的身影?谁又知道,明天巡墙远望的士兵中,还会不会有自己的参与?谁又知道,此番遥寄的相思,是不是才到半途,便变成了绝笔?更不会有人知道,奈何桥有多长,望乡台上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家乡,孟婆汤药力有多大,真的会忘记最不舍的人吗?

    我的心情一下子重了许多,再听不见周围的笑闹之声,就连自己也变得不真实,似乎换了一个次元,人来人往,时空错乱,一种莫名的神秘相识感,历史一幕幕复原,似乎我是透明的,一个看客而已。感叹着旧事,无能为力。

    背向关内方向,我见到此次嘉峪关之行最美的景色——祁连雪!《祁连雪》是北京高考阅读题目,自读了文章,便无限向往,此番算真正见到了。飘浮的云看上去十分稀薄,有的地方分不出是云还是雾,这才算是真正的云萦雾绕吧!山体贯云而出,是一尘不染的藏青色,仙山一般圣洁而神秘。有云有雾,却还是轻易辨得出哪几处是皑皑白雪,原因很简单,这儿的雪呀,比云洁白明亮,比雾真实可感。太阳一照,便反射出七彩光芒,一明一灭,闪烁不定,简直就像白日里的星辰。把这祁连雪山比作神邸是再合适不过了,她分明就是一位容颜绝色,青春不老且宽厚仁和,真切存在的远古神尊。静静地隐居避世,远远看着中原的方向,那份说不清的神秘,不知道使多少人向往。嘉峪关景点的讲解,都与边关故事有关,便觉得祁连山幸亏不是此行景点,她圣白的衣裙曾经被当作战场,曾经沾染过血污,马蹄声吵得她无法入梦。现在好了,和平了,安静了,她也该好好补上那几百年的睡眠了,我们,还是不要去吵她了。

    收回目光,向城中望去,将台,练兵场,还有一些应是翻新了又做旧的房子。昔日的操练似乎又出现在眼前,十分真切可感。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说笑着擦身过去。似乎我真是透明的。并不是说希望有人注意我,做一个透明人,清静地怀古,不想有人打破我的思绪。只是有些惋惜,这样的地方,难道不该想点什么,古城沧桑,连带我一同沧桑了,“嘉峪关前祁连雪,荒滩戈壁无尽凉。昔年战火纷飞处,开门迎入观景人。”这种感觉很微妙,不是么?

城内还有一处戏台,一处向着正门沙场的关公庙。关公庙一方面可以保佑旗开得胜,赐予每个人力量与武艺;还有一处妙用便是思乡的寄托。

所有的城楼都是不能上去的,还有的搭了脚手架,正在维修。走到背阴处,一边休息,一边听导游讲建城时监工和设计互相斗气的故事。监工职位高,便要设计者计算修嘉峪关需要多少块砖,设计者给出的答复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结果在嘉峪关修成之后多出一块,监工便要惩罚设计者及所有修城的人,设计者很聪明,说这块多了的砖是仙人所放的定城砖,有它在嘉峪关永世不倒。监工自然就没有了惩罚的理由。而今放在城墙上的定城砖是赝品,真品已被收藏在博物馆。是的,定城砖在,嘉峪关不倒,定城砖不在,雄关也未倒塌。不是说定城砖是假说,只是如今用不到了,嘉峪关已定,又如何会无故倒下?

城墙上已没了景点,上城墙时,我尚轻松,下时,却不敢走那陡峭的马道,只好从官道下去。在城墙脚下,我又听到一个故事。有一对燕出关觅食,雌燕先回,在城内待雄燕,雄燕回时却城门已闭,这嘉峪关可是飞鸟尚不得过的,雄燕悲切,遂碰死在城墙上。雌燕悲痛不已,在城下哀鸣至死,眷恋太深,入不得轮回,燕魂至今不曾离开城墙。每每有人以石击墙,便能听到燕子悲鸣诉苦,闻者无不大恸,此处墙遂更名为——燕鸣矶。

    凡是与边关有关的故事 ,似乎都带几分戚戚然的色彩,林则徐曾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首诗:“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嘉靖年进士陈其学亦传有诗文,其中有这样两句:“伊州歌遍黄花戍,草色离离故垒空”,“日暮倚楼风万里,天涯弹铗月千山”。展尽了嘉峪雄关的豪迈之气,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平日里那么多边塞诗歌,凡是以景为魂的,也就是纯粹不悲不喜写景的句子,多流为二等。可“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样的句子却为何得以流传,同为写景,为何读来却有微妙之差?我一直以为,看着关山月,再豪放的人也豪放不起来,唯一会豪情满腔的便是那个得胜大将以及远山远水的帝王,这便少了些人情味儿。不到嘉峪关,不亲自看看关城,不带着思索登登城楼,就很难感受到真实的边关。人类有两个永恒的话题:一是爱情,一是战争;一个是纯美的风信子,一个是漆黑的曼陀罗;一个在江南秀处你侬我侬,一个在大漠荒滩枕戈待旦。只要人类还存活于世上,便不会停止爱与战的追逐,当爱与战在同一时空碰撞,我们看到的,是令人痛心且心痛的火花。我曾经想那些军士是为了什么,才会那样不要命地冲锋陷阵?从小学起,鉴赏边塞诗的正确答案中,总会有“保卫祖国”的字样,真的每一个人都那么伟大吗?都可以为国而舍弃性命?真正戍边的底层军士又有几个面对关山月,心念的依然是祖国?我并不排除有这样大义的人存在,但更多的征夫则是为小爱而战的,为他们的父母,后代,还有心上人而战。如果战火烧到关内,那么,他要保护的这些人势必颠沛流离,征夫只是普通人,他什么都没有,便只能拼上一腔热血与一条命。拼尽所能将胡狼隔挡在身前,将家眷回护在身后。这便是理由,一个十分充分的理由,充分到足以使他们锐不可当地冲锋,舍生忘死地搏斗。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爱与战交汇的地方,有我们不忍直视的残酷,又如何能够轻松地豪放。将领们上战场,目的并没有征夫们那么简单,他们多有将门虎子,出征是他们的使命,卫国是他们的责任。同一场战争,他们与征夫们的看法是绝不会一样的。毕竟同一场战争,他们的阵亡率也比征夫们要低得多,可传下的诗文,大多出自将帅。征夫们哪有那么闲的心思,那么好的文采去赋诗?所以,征夫们是为我们所忽视的主要边塞人。听吧,多么动人!这些为爱而战的伟大征夫。

薛笺葬情意,湘竹愁相依。郎戍边关役,妾在闺中衣。

枕戈攥寒铁,梦伴故园妻。热血溅敌巾,舍命全香姬。

针针复唏唏,泪雨霜青丝。昨夜嫁君期,韶光不可及。

此间衣已成,路远何所寄。檐前关山月,檀奴归不归?

    想得太多,便会恍惚,恍惚间错乱了时空。在过去,走出我眼前这道城门,走上茫茫戈壁滩,便是出国了。回身而望,正门上嘉峪两字为一代明君所题写,当经久在外的将士看到皇上亲书的关名又作何想。单作为一个远游归来的游子,看到嘉峪关便几乎是到家了。

    出了关,便可以看到嘉峪关全貌。站得远了,只觉城墙绵延十分气派。但更多的,还是苍凉与一种别样的美。

    嘉峪关就如同一位年事已高却仍旧魁梧健壮的老者,具有一种沧桑却坚强的品格。茫茫戈壁滩,是满眼的枯黄色,偶尔一点绿也是驼刺的灰绿,没有评弹宛转,没有软语呢喃,没有小桥流水,没有庭院深深。只有呼啸的寒风带来旧日的故事,残破的石砖萦绕折杨的余音,依稀还有边关月下垂泪的哨兵,祁连山前起身望乡的谋士,白刃口上流血搏命的军卒以及千军阵前英武的将帅。头顶碧湛蓝天,脚踩无垠戈壁,嘉峪雄关顶天立地。虽是孤城,却是天下第一雄关,万里长城的终点。只是往昔一切成空,只留下回味的沧桑。无论塞外狂风如何席卷,这座高大而雄浑,苍老却风华如故的关隘,都能用他独到姿势,将时光站成永恒。

    这便算游完了嘉峪关,没睡好是一件有利于游古迹的事,如同做了一场前世今生的梦,如同一场穿越,如同一场轮回。梦里不知身是客,竟是庄周梦蝶的意境。我相信轮回,嘉峪关总是给我一种莫名的熟悉与亲切。难道,前世的我曾长期留在嘉峪关,因故离别却再没有回到边塞。后来,喝下忘川水,心中却还有一念之灵,还有再回嘉峪关的执着,而今便是一场跨越千年的重逢。当然,这是一个离奇的幻想,一个虚无的梦。佛说:前生五百次回眸,方换来今生一个擦肩而过。嘉峪关永恒是因为他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而历史总是厚重的。我来嘉峪关,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访古。只有站到城墙上,被风吹一吹,才会体悟到什么是边关——这绝不是个豪情满腔的地方。感动于爱与战在边塞撞出无奈的火花;感动于嘉峪关的大气雄浑,顶天立地;感动于那最真实质朴的人情人性——雄关背后,竟是血泪涟涟;还感动于这一次梦幻之旅,更感动于那些历史上形象单一的大众人物,还有那些千篇一律却各有所寄的相思情。

    那是一段风骨,一段似曾相识的情怀……

只是如今回首,奈何风雨沧桑……

稿件通讯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长智路5号长运财智会馆922室

联系人:朱金钟

邮编:100089

电话:13910558189

电子邮箱 :13910558189@163.com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