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有种流行叫装逼

  • 灯塔
楼主回复
  • 阅读:1668
  • 回复:1
  • 发表于:2016/1/1 23:52:57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嘉峪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天早上翻看微信,竟然看到一人出家的消息,很好奇,然好奇不在人的出家,而是出家的人。消息的主人是自媒体界混得不错一人,有文才有本事,看过他写的几篇文章,挺有深度。他的处世态度我可以概括为“油滑”二字,当然,这是以智慧为内核的油滑,绝不是简单的世故。


    一个电商界小有成就的自媒体人,突然间宣布要出家。噢,差点忘了交代,不是真的就当和尚,而是短期,据主人交代,至于短期到多久他自己也说不准。主人选择在五台山脚下一个藏传佛教灵境寺修行,喇嘛师父为他剃了发,取法号——行空,还穿上了藏式暖袍,活脱脱一个满脸俗光的喇嘛。一副悠然自得的轻松态,估计是过惯舒适日子留下的印记还没来得及隐藏起来。

    按照主人自己的说法,一开始自己也不知道目标,他的喇嘛师父告诉他还是要有一个目标才是,于是决定徒步至峨眉。嗯,据说不打算带钱,一路乞讨,但手机是要带的。

    的确,他的文章有种已经想透彻但总还差那么一点点的感觉,来回游弋而始终在原地踏步不得解脱。总以为自己找到了所谓什么什么的真谛,喜欢用一种“标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苦于眼界所限而不能自求圆满。

        
    别人给出的评论有两条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深度,现摘录如下:





?1.
不二:你出家我有一种哭的冲动。两年前我也想出家,然后去了某寺,师父一直劝导我,我却一直想出家,然后师父就吓唬我说带我去吃肉,把我下回家了。而后来,我渐渐明白师父的苦心,生活就是修行,无论何时何地。外表只是形式,修行贯穿始终。有生之年尽情享受一切经历。哥哥,喜悦!没见你前你结婚了,遇到你后你出家了。。。


2.smile:出家就出家,还跟拍,还心态。想着两个月后可以吃肉,和想着一辈子都不能吃肉是一个心境吗?佛门清静之地,何必去染指了。


    实话讲人是最烦恼的生命体,为啥?因为人的灵性的自由度太广!太多太多的人往往都是骑驴找驴,缤纷的色彩诱惑了眼睛,而眼睛又左右着每个人的灵体。不好意思,我这里用到了“灵体”这两个字,因为我还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供我使用。古人早就说过一句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用笛卡尔的话说就是: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周围的“人”,关键就在“思维”二字。人因为思维而变得高贵并无所不能,又因为思维而变得卑微并自我摧残。那思维究竟是个啥?其实那不过是自我感觉的游戏规则,别太相信,没有绝对一说,事事物物都是在有无二性的力量平衡中梦幻般来回转换的,达到一个“稳”也就算是没白活。

    如不二所言,师父是想告诉他人生处处都是修行,修的不是你的两条腿,而是你的心,能在烦乱的生活中彻悟修的真谛可谓是真修行。那苦行僧又是怎么回事儿?世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心常常处于一个动摇不定的状态,心动则神疲,心无主则生命暗淡。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生活的苦难抓住他的灵性,在苦难的零中慢慢感受快乐的星光,在不断修行的过程中将这种可贵的星光渐渐放大,以致最后找到真正的快乐,其实所谓快乐就在他的身边,就在他的心里。

    至于smile所说,表面看与不二相反,实则一个意思。俗语说,久闻不知其香,久闻不知其臭。意思是人长久处于一个状态就会自然失去对这种状态的感知能力,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谁人都不例外。正如人的饮食,过段时间就想换一个口味,否则越吃越没兴趣,所以才有了城里人打野食和吃农家饭的需求。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处处都有体现,正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所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话听起来很玄,其实不然,这就是所谓人事不分忘我的最高境界,与自然达到高度一致哪还有啥烦恼可言。

    先前流行过一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咂听起来很让人激动,但那据说是有钱人的一种玩儿法,安逸的日子过的没意思就寻求下刺激,万科的王石不也玩儿了一把登山吗。真正的修行者的修行在一个虔诚和涤荡心灵污垢之后的彻底放弃,因为只有彻底放弃才可能真正体验到极端的那个无。同样,对于无的把握也依然逃不过立足于无的把玩,这种把玩正好是站在有的对立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灵性或灵体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不好随便定义,但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总有一种力量在引导着人们做这做那,起这种引导作用的力量既不是思维也不是情志,相反,是对思维方向和意识的引导。这很好理解,比如你的确认为你应该那么做,但事实是你根本就不可能那么做。灵性的原形态就如同一团凝聚在一起的无色质,但灵性必须依附于物并接受物的渲染,如此便有了形形色色个性的人。如果用哲学的术语讲,灵性就如同形而上学的神,而物就是那形而下学的器,也就有了佛丢弃凡身而对灵性的追求,也有了黑格尔对超出物与意识之外绝对精神的追求。

    奇怪了,为啥会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被时时刻刻的变动而搞得疲惫不堪,不管你是一帆风顺还是一筹莫展,总之好心情总是异常短暂,乏味与厌烦倒是时刻形影不离。是的,有人迷失在漩涡中而不自知,但也有人试图找到逃离漩涡的路径,那就是找到一个虽千变而始终可以立足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灵性的最好归宿。很显然,老子找到了,佛陀也找到了,于此相对立的是,这条路径太艰辛,非一般人所能到达。不过西方的基督教倒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法子,就是在你即将走完人生历程的时候,只要向上帝忏悔,上帝就可以宽恕你的一切,你就可以安心的离开,如此你就不必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或纠结,耶稣已经为所有的信徒受过罪了。


    所以,对于正在“修行”路上的那个主没啥新奇的,人是灵与身的结合物,身体是被动的,而灵性是变动不居的,当变动到不能自主的时候,出去体验一下天地的公平也未尝不可。当然,拿这种短期体验想要说明啥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还有很多人正在实实在在体验着比他更为艰难的生活。不同的是,艰难二字对有些人来说是体验,而对另部分人来说这就是生活。
屈指行程二万。
  
  • 牧羊人
论坛管理员论坛管理员
  • 发表于:2016/1/2 12:09:08
  • 来自:甘肃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佛门清静之地,何必去染指了
世界太不良,还是去放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